银河国际官网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立足基点战略定位 系统推进基础
5月29日,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是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最新重大论断。5月31日,习总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又对基础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基础教育战线要深刻领悟习总重要讲话精神,站在“两个大局”“两个大计”的高度,在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和县域基本均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双减”、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等重要文件,对基础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力完善了基础教育保障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
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普及最快的是学前教育,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7%,比2012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6%,比2016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普及最难的是巩固率,202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十年前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6%。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相比十年前,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数增加了30%,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47.6%提升至77.7%。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3,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中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程度明显超过当地发展水平。
急难愁盼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中小学校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劳动教育受到重视。育人蓝图全面绘就,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三科课程标准首次颁布。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教材体系初步构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全面使用,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面覆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即将使用。教研和教学指导工作不断加强,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基础教育数字化水平有效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改版升级、广泛应用。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部分省份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总体成绩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习总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我们一定要坚定教育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步从弱到强、从强到优,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要准确把握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党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新要求。习总在主持中央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面向2035年,我们要围绕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下功夫,加快建设基础教育强国。一方面要坚定自信、打好基础,巩固和发扬我国基础教育优势,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打牢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底色、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打牢民族复兴人才奠基底色;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增强后劲,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扎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强国提供支撑。
学龄人口变化带来新挑战。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稳中有升,从2.06亿增加到2.33亿;未来十几年,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峰谷变化。从短期看,要应对受“全面二孩”影响带来的小学学龄人口入学高峰;从长期看,要特别关注不同学段的不同变化趋势。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各地打破不同学段之间师资、校园校舍统筹共享的政策壁垒,健全适应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的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
事业改革发展存在新需求。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整体普及水平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普惠性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较大,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不充分,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未得到根本扭转,体美育短板明显,灌输式教育普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小胖墩”“小眼镜”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教育数字化赋能作用还不明显。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有新期盼。在实现“有学上”之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都希望能上“好学校”,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突出,对优质教育“既患寡又患不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解决好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师资水平的校际差距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数字时代客观要求有新变革。习总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不仅体现在教与学方式变革中,也体现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中,通过数字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我们都是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探索。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统筹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进一步找准关键领域、坚定主攻方向、明确重点任务、抓好落实举措。
2022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这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的必然要求。各地要认真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推动改革落到实处。要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切实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支持和保障校长行使职权,建立健全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党组织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党政协调运行机制;推动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一校一案”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鼓励条件具备的学校实行“一肩挑”。通过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强化思想和德育工作,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培养问题,要做在日常、常做常新,要持续抓、深入抓、抓出成效,关键是要丰富拓展德育载体途径,强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常态化开展,找到适宜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效。
中小学思政课是事关长远和全局的大事要事。习总高度重视思政课,专门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线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各地要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每所中小学校都要上好思政课这门“育人金课”。要一体设计、循序渐进,按照小学重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重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重提升素养的目标,一体化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样化开展教学。要注重实践、强化实效,把体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鲜活案例作为思政教材,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中增强体验和感悟。强化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规范管理、强化保障,加强对思政课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到中小学校去调研,都要推门去听听思政课,彻底解决思政课开不齐、开不足、被挤占等问题。要组织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切实为中小学上好思政课提供坚实保障。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根本的破解之策在于“做大蛋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和覆盖面、受益面。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推动进一步显著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各地要研究制订可量化、可考核、可检查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着力在“扩优”上下功夫,结合基础教育“三段一类”不同特点,采取适宜方式扩优。
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针对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要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切实解决一些民办园高收费、贵族化等问题。
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城乡校际差距大等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要制定区域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落实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要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塌陷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扩优提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增加学位供给,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进县中托管帮扶,加强县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振兴县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